战略为势 提出“三个地球”建设战略愿景指引发展方向
追本溯源,作为地勘行业的“共和国长子”,建局67年来,该局可谓功勋卓著,历史辉煌:先后完成了四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两次全国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探明了我国90%以上的煤炭资源,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0000多亿吨,发现了准格尔、兖州、神府等100余个大型和特大型煤田;查明磷、硫、钾等化工矿产储量100多亿吨,开发建设了青海钾盐、云南昆阳磷矿、贵州开阳磷矿等近100座大中型化工矿山,完成了上千项大型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和我国第一批煤层气参数评价,评价了我国煤层气资源量35万亿立方米;首次钻获了陆地可燃冰,发现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大营铀矿,结束了我国无世界级铀矿的历史,为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完成了三峡库区等大型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数百项;作为“国家级中央企业矿山抢险救援队”,先后参加了30次大型矿山及铁路隧道的抢险救灾工作,共计打通50多条救援通道,成功营救20多名遇险人员,为企业和国家挽回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037项,主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5项,行业标准49项;取得了专利技术1200多项,软件著作权570余项,初步构建起了航天、航空、地面、地下“四位一体”的绿色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技术体系。
但就是这样一位地勘老牌劲旅,在新时期,也遇到了传统地勘产业的发展瓶颈。我国地质勘查行业自2013年开始调整下行进入了萎缩期,勘查投入逐年下滑,产能过剩,地勘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作为从事基础性工作的地勘行业,如何落子其中?国内生态红线的发布,给以找矿为主业的地勘单位带来了极大束缚,如何破茧成蝶?这是摆在地勘单位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党的十九大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在肩负着为国家找寻能源和粮食化工矿产的重任同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新的历史使命。2018年12月28日,该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平在第十六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上掷地有声,交出了中煤地质人的答案:我们将以建设“透明地球”“数字地球”和“美丽地球”为战略愿景,即:以地质勘查技术为依托,全面加强地下空间探测,投身“透明地球”建设;以地灾治理、环境修复技术为依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奉献“美丽地球”建设;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打造地质信息化产业平台,参与“数字地球”建设。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继续践行初心使命,就是为了在新时代继续展现地质人的责任担当。
“透明地球”,立身之本。有科学家曾指出,我们如今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仍处于推测和假说阶段。如果地球像玻璃一样透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内部的一切,那么,工程建设将减去很多制约。于是,向地球内部的探索,中煤地质人从未懈怠。近三年,提交地质报告千余份,为我国新发现并探明1000米以浅煤炭资源储量1325亿吨;新发现26个煤田,其中8个为适宜建设开发的百亿吨级特大型煤田。探明磷矿、铁矿、岩盐、铅锌矿、叶蜡石矿、金、岩盐、石英矿、锰矿等大量能源矿产与战略矿产,为我国能源矿产、粮食矿产、新兴战略矿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数字地球”,宏伟目标。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各行各业无法阻挡的潮流。“数字地球”建设如同将地球数据装入计算机,对其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为防灾减灾、城镇建设及人民日常生活等提供科学依据。地球的“数据”从哪里来?遥感、地理信息、卫星定位、互联网、数字传输都是途径。在参与国土三调、农村土地确权、航空摄影等项目的过程中,中煤地质人踏遍千山万水,从外业测量到内业数据处理,马不停蹄地工作,一个个精准的原始数据从他们手中产生,不断充实着“数字地球”的数据库。近年来,在精耕细作传统航测遥感、管道检测市场的同时,该局大力发展高分辨率高空卫星遥感、中空航空摄影测绘、低空无人机航空数据获取能力,丰富地面及室内光学、雷达、激光等多种影像数据获取方式,以“3S”加快相关专业技术设备引进,加强数据处理能力,强化测绘遥感数据在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海洋、环境、减灾、统计、交通等领域和城乡区域规划管理及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测绘遥感数据应用服务产业链。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创新地理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模式,形成从需求、设计、建设到运营全过程的地理信息应用服务体系。
“美丽地球”,国人共同的期盼,中煤地质人的使命。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通往“绿水青山”的道路上,废弃矿山、被污染的河流和土地的整治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专业地质队伍,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地球”,中煤地质人责无旁贷。近年来,该局在废弃矿山治理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边开采、边治理、边返还(治理保证金)”的“三边”模式,解决了“先开采、后治理、再返还(治理保证金)”模式的弊端,成功承揽了包括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矿山复绿项目在内的多项矿山复绿项目,有效地实现了政府、业主、企业三方共赢。在北京市多个地区开展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对因采煤、采矿造成的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粉尘污染、地质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重塑生态环境体系。先后参与北川羌族自治县泥石流治理工程、三峡库区塌岸防护和滑坡治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点高切坡防护施工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崩塌治理工程、滑坡治理工程、泥石流治理工程中展示出了强劲的技术实力。利用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水、土壤、空气污染治理工作。以贵州鱼洞河流域环境治理项目为依托,通过“源头+末端”的综合治理方法,在国内首创形成一套系统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水环境治理模式,成为国内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样板工程。组织开展长江中游磷、硫铁矿基地矿山地质环境评价项目,建立硫铁矿山酸性水污染恢复治理模型,为长江中游地区生态评价与环境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投身“三个地球”建设战略愿景的提出,解答了在新时期地勘单位将要在国家层面发挥怎样的作用,标明了地勘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更坚定了传统地勘单位启航再出发的信心与决心,可以说,中煤地质总局已逐步把握住了地勘经济的发展大势,改革发展的步伐行稳致远。
创新为核 技术突破助力发展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出了时代最强音。在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之下,科技对企业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全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打造培养科技人才团队与研发平台能力,集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科技研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增长。
——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提出了科技创新“对接战略方向、对接技术前沿、对接市场需求、对接现场生产”的“四个对接”科技立项原则,制定了“11410”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明确了煤炭与化工地质、绿色勘查、煤系资源、矿山治理、生态地质、灾害治理、城市地质、地理信息、工程施工、“地质+”服务等“十大科研攻关方向”,不断探索研究绿色勘查与综合评价新理论,加快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技术研究,开拓新的服务领域,科技为先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注入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完善了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实行科研项目负责人制,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推动探索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以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用足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股权和分红激励。
——科技创新平台领先行业。整合科技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打造了“总局研究院平台—省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方子公司创新团队”的三级科技研发体系。目前,全局拥有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西部3S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4个院士工作站以及5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陕西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煤炭行业“煤矿水害精细探测与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烧结钕铁硼稀土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煤炭与煤层气地质研究团队”。科技创新平台已成为驱动全局不断发展的催化剂与助推器。
——科技人才队伍彬彬济济。为畅通科技人才创新队伍,推陈出新建立了首席专家、首席技师等制度,极大激发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大力实施产业人才聚集工程,在地勘产业涉及的多个领域,培养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涌现出一批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共有16人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大奖”,13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你追我赶,创新争先的科技创新氛围日渐浓郁。
——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先后承担了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国家能源局、各省厅等地质调查、科研项目、标准建设等近百项,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国家能源局等各大部委的发展战略、能源规划及发展方向,为我国能源勘查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西北边陲,查明了影响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开发的资源条件与水(害)、煤层气(瓦斯)的赋存运移规律,取得了煤气水资源协同勘查技术与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精细探查技术的重要突破,建成了煤层气开发示范工程,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贵州开阳,随着地质报告的提交,8.01亿吨高品位磷矿资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这是全局致力于开展磷矿的成矿理论和勘查评价矿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块岩成矿理论体系与找矿实践,创立了磷块岩微生物成矿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陆缘坻”成矿构造古地理概念,建立了磷块岩序列模式,总结了磷块岩成矿规律和成果预测,经多年找矿实践,累计在预测区发现和新增21亿吨磷矿资源,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西潞安,该局采用新型覆岩离层注浆技术承担实施的“建筑物下压煤释放和上覆建筑物保护”“公路下压煤释放和公路保护工程”两个项目如期完工,分别释放建筑物下煤炭资源37万吨,公路下煤炭资源224万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河北邯郸,河北工程大学新校区“取热不取水”实验项目现场,红绿蓝三色金属套管错综复杂地排列着。现场人员饶有兴致地介绍,“取热不取水”技术是通过钻机向地下施工2000米至3000米深处的钻孔,在钻孔中安装密闭的金属换热器,通过传导,将地下温度70℃至120℃的中深层地热能进行无干扰转换,并通过专用设备系统向地面建筑物供热,填补了我国相关技术研究的空白。
江苏金坛,一座座钻塔巍然耸立,盐穴储气储能井项目现场一片忙碌景象。提起项目采用的大口径“S”型丛式定向井盐穴储气库井技术,技术负责人满脸自豪:“一举攻克了大口径‘S’型定向井的轨迹控制、井身质量、超强抑制防塌泥浆体系配制、井筒气密封测试等多项钻井工艺与技术难题,开创了全国盐腔储气库大口径‘S’型丛式定向井施工先例。”同时,项目通过技术升级使定向井一次成井井径由216mm扩大至444.5mm。预计截至2021年底,一期、二期10口储库井施工完成后,累计储气量将达到4.4亿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产业为本 “6+1”布局齐头并进
观大势,谋全局。在确定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不断以科技创新积蓄蓬勃发展力量的基础上,中煤地质总局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打造地质产业平台,提出了构建大地质、大客户、大市场、大产业的“地质+”新格局,力求突出精干主业,做大做强与地质勘查工作相关的产业、延伸产业,逐步构建了以资源勘查、新能源资源开发、生态与环境、地理信息、地下工程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为总局的六大核心主业,以建设工程、自有土地开发、宾馆旅游、加工制造、生物材料等为辅助产业的“6+1”产业,形成横纵联合的地质全产业链、矿产资源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新格局。
——夯实资源勘查产业基础。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夯实固、液、气矿产勘查;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化学勘查;岩矿测试分析以及地质技术服务等与地质找矿相关联的资源勘查传统主业基础,着力推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科技型方向转变。仅2019年,总局就先后提交煤炭资源量8.02亿吨,钾盐资源量3901.86万吨,铁矿石量97.15万吨,磷矿8.7亿吨,岩盐矿石量8.21亿吨,石灰岩3.04亿吨,金金属17.57吨,叶蜡石90.45万吨,高岭土矿399.56万吨。
——加强新能源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开展地热能井下换热技术、热泵技术,以及地热能系统与太阳能等其他能源系统融合技术的研究开发,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煤系气”——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及可燃冰等为重点突破方向,积极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开发业务。
——聚焦生态与环境产业建设。加快构建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新时代勘查评价技术体系,大力拓展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山防治水、矿山应急救援、地质公园建设;水环境修复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和危废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煤炭清洁化利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等业务,着力推进生态与环境产业科技创新。
——打造地理信息数字平台。紧紧抓住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构建集数据采集加工处理、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为一体的地理信息技术体系,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时监控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体系。大力拓展遥感地质、遥感影像技术服务;测绘、精密工程测量、导航与位置服务、航天航空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软件开发与数据应用、系统集成及高档地图编制、数字印刷等业务,研发地理信息高端产品,做精做优做强地理信息产业。
——大力发展地下工程建设产业。不断扩大地下工程领域的资质范围,提升资质等级,大力发展岩土工程勘查、城市地质;地基与基础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体、海绵城市;道路病害探测与防治、城市塌陷探测与治理等业务,积极拓展以交通、隧道、水利、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工程、特色小镇建设等领域与地质相关的地下工程建设业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拓展延伸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加快构建以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土地整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与修复治理等与土地工程相关的技术体系。构建以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生物饲料、生物肥料、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农业生态产业园规划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拓展延伸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领域,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为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探索辅助产业。通过投资、建设、运营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由工程承包商向投资建设运营商转型。在生物材料制造业方面,构建了以胶原蛋白研制、开发及生产于一体的生物医用材料技术体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实现由单一产品向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加工制造业方面,加强产品研发,与大型制造企业互联互通,由修补式加工向定型化、产品化方向转型。
管理为基 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近年来,全局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运行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卓有成效,使企业规模得到扩大,内部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新时期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之路。从“机构人员臃肿”向“精干高效”转变、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从“大锅饭”向“差异化”转变。自此,改革的闸门彻底打开,转型的成效一步步体现……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公司制改革。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全面完成国资委下达的改制任务,深化改革走上“快车道”;加大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力度,老问题用上了“新办法”;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多家三级地勘单位推进改革试点;大力推动“双百企业”参与“双百行动”,积极推动各级公司董事会建设,完善董事会组织机构,进一步厘清党委、董事会、经理层责任和工作程序,老队伍迸发了“新活力”。
——坚持集中管控,加强财务管理。统筹部署全年资金使用计划,严格项目投资资金监管。切实做到项目资金的管理事前有规划、事中有检查、事后有验收决算,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全程跟踪监管。加强“两金”压控月度监测,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积极拓展合作银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企业快速发展有了“压舱石”。
——强化依法治企,加强风险管理。全面加强内控建设、风险管理及重大事项监测力度,开展法治建设及风控综合检查,实现闭环管理。坚持任中和离任审计相结合,组织开展“两金”审计调查,强化整改落实。深入推进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依规治理、依法治企,企业高质量发展装上了“稳压器”。
——坚持人才第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坚持党管干部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层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原则,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完善企业领导人员能上能下机制。强化督导检查考核,完善长效推优机制,逐步建立全局专业化的年轻人才库,打造总局“会经营、懂管理的管理型,精技术、能创新的技术型,精技能、善操作的技能型”三支年轻人才队伍。
——坚持过程管控,加强对标管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补短板为抓手,不断调整、完善和提高对标管理指标,促进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2019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11.6%;总资产周转率提升0.0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收入同比增加135.1%;全局安全体系运行顺畅,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率达到100%。
——坚持效益为先,加强项目及采购管理。编制《总局项目管理指导书》,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立项与决策、计划与准备、实施与控制、验收与交付、项目后评价”等每个阶段、每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要求进行详细规定。在全局范围内推广“二次经营”理念,有效提高项目盈利能力。
党建为魂 铸造企业红色引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全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打造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以政治为首,坚持党的领导。该局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德同心同向;在重大原则面前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以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粮食安全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促发展的领导作用,切实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要求,在新思想中汲取发展力量,在新思想里挖掘发展潜能,有力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煤炭、化工地质行业的生动实践。
——以组织为本,强化党建引领企业改革。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统一起来,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全部实行了董事长、党委书记“一肩挑”,落实党委会议前置程序,并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公司章程。持续深化“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党建品牌创建,开展“党员创新工程”,聚焦项目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作用发挥,对基层党组织采取“联、建、共、创”的形式,做到施工项目到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其中,在南疆先后联合项目部驻地武警边防派出所、兵团连队等,在昆仑山腹地、阿拉尔、图木舒克等野外项目部成立了多个联合党支部,共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工作,在南疆大地谱写了“党建+军民融合”的时代新篇章。
——以纪检为尺,构建党建工作监督体系。持之以恒纠正“四风”,解决“马上就办”线上会签、线下拖延等问题,不断净化全局的“空气与土壤”。深化纪律监察体制改革,扩大区域派驻纪检组试点,成立总局纪委驻北京、贵州、南京、武汉纪检组,全面负责区域内各级单位的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作用,统筹协调全局监督工作,形成监督合力,构建大监督格局,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以制度为标,保障党建工作高质量运行。把标准化理念融入党建工作,三年来修订完善《总局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规范党委议事规则、党建工作例会和报告制度等60多项。加强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将党建责任由“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2020年,中煤地质总局正在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闯关夺隘、爬坡过坎,继续投身“三个地球”建设,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国资国企转型升级,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集团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