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找到大矿富矿
这个超大型磷矿出自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属于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尧治河公司”)。该公司为尧治河村的村属股份制企业,下辖6个磷矿生产企业、两个化工生产企业、5座水力发电站等十余家企业。如今,仅磷矿生产一项,已形成年生产销售磷矿石250万吨、精细磷化工产品5万吨的规模,年实现产值12亿元。
资源是矿业发展的基础。2012年1月,尧治河公司以招标形式首次取得堰边上矿区的普查探矿权,随即委托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以下简称“湖北化勘院”)在此开展找矿工作,为企业提供后备开发基地。
从2012年开始,湖北化勘院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综合研究和前期调研,通过对鄂西磷矿聚集区磷矿成矿规律的总结和以往找矿成果分析,经与企业沟通,优选堰边上区域展开找矿行动,先后完成矿区普查、补充普查和详查工作。
“在堰边上矿区,我们共提交磷资源储量 5.9 亿吨、五氧化二磷平均含量23.54%,其中Ⅰ级品富矿资源量 4348.7万吨、平均含量 31.80%,控制规模5800米×2800米,单一磷矿体厚度约12米,是典型的大矿富矿。”谈到这一成果,项目首席专家汤从寿满脸自豪。
丰富的磷矿资源为尧治河公司开展矿山设计、将资源早日变成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奠定了基础,也为保康县脱贫攻坚提供了资源支撑。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成果还被中国地质学会评选为“2019年度十大找矿成果”之一。
一项成果双重效益
汤从寿表示,这一成果双重效益明显。
从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看,成果增加了保康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该县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紧靠神农架林区。虽然2019年保康县退出贫困县行列,但县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并不多。除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发展小水电外,磷矿开发及磷化工业仍是全县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如今,该县磷矿开采加工能力达到100多万吨、转化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
从对粮食安全的保障看,这一成果增强了我国近距离、低成本的磷肥供应能力,有利于我国粮食的增产增收。长期以来,与粮食主产区集中在中东部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磷资源却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这些地区的磷肥运到中东部粮食主产区,除要增加运输成本外,甚至会因运输不及时而耽误农时,影响到当季的粮食产量。
因此,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湖北省很早便将磷矿列为全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加大磷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磷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时,加大了宜昌磷矿东部、深部找矿的统筹工作。到2019年底,湖北省通过基金、企业等渠道累计投入磷矿找矿资金8亿元,累计新增磷资源储量32亿吨,使磷资源储量上升到全国第一,保证了我国粮食生产“中部粮仓”的磷肥需求。
科技创新“撬开”矿藏
在尧治河村人眼中,这个超大型磷矿意味着丰厚的收入;而在地质学家眼中,这一成果更体现出了科技创新的力量。
汤从寿说,湖北省磷矿资源主要集中在鄂西,受黄陵背斜和神农架背斜控制,鄂西磷矿层均为隐伏矿床,大部分埋藏深度为1000米、最深达1700米,且地表还有深大密林覆盖。在找矿难度极大的情况下,自2011年到2019年底,湖北化勘院累计在鄂西勘查并经评审备案的磷矿就达23亿吨,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找矿全过程的地质科技创新。
谈起科技创新,汤从寿如数家珍:
——开展地质成矿理论创新,为找矿突破提供指导。以古构造控制成矿理论为指导,湖北化勘院技术人员通过对勘查区找矿成果的综合研究,总结出了宜昌磷矿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磷矿主要形成于莲沱期隆起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陡山沱期沉降区,分布于东西向、北西向构造带及其联合弧形的构造带南部之联合弧形构造带或北西向构造带中;磷矿大多发育在水下隆起带,大多聚集在某一弧形断裂或北西向断裂的北侧。
——开展深部钻探工艺和技术方法创新,踢好找矿突破的“临门一脚”。针对深部钻探工程中出现的各类困难,湖北化勘院先后开展了钻探工艺和技术方法创新:发明了木制钻孔架桥(止水)装置,具有可靠、可操作、成本小的特点,不仅避免了用金属材料架桥(止水)装置入孔后有金属残留在钻孔里的隐患,而且巧妙地利用了绳索取心工具;研发了抑制炭质泥岩缩径钻探工艺和反承压水法固壁护孔工艺。
“本次系统勘查,丰富了宜昌磷矿深部找矿理论,对鄂西磷矿深部成矿模式规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汤从寿说,相信在尧治河村“矿开到哪里,环境治理到哪里,景点建设到哪里”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堰边上矿区超大型磷矿也必将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