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内某大型钢材采购部门负责人近日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今年铁矿价格的上涨幅度远大于螺纹钢(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钢材品种),矿价的上涨显著增加了钢铁行业的成本。
对国内大型钢企来说,在成本支出最大的铁矿石原料上,他们一般以和国际矿山公司签订的长协铁矿石供应为主,同时也会辅助采购现货铁矿石。即便是长协采购,铁矿石的定价也要紧跟现货的价格走势,因此,2020年上半年铁矿石的上涨,使得企业的原料成本支出显著增加。
在铁矿石的这轮上涨行情中,港口的铁矿石库存维持了环比降低的情况,与往年同期比,也处于较低的库存水平。
根据我的钢铁网统计,今年4月17日,全国45个港口进口铁矿库存为11635.78吨,此后库存数据环比一直不断缓慢下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6月底。目前,港库库存环比在小幅增加。8月7日,全国45个港口进口铁矿库存为11345.76,这一数据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根据该机构统计,2019年8月9日,全国 45个港口铁矿石库存11850.75吨)。
同时,钢厂的开工率正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我的钢铁网统计数据显示,8月7日,该机构调研的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91.41%,环比上周增0.26%,同比去年同期增2.86%;高炉炼铁产能利用率94.75%,环比增0.25%,同比增6.82%。
来自兰格钢铁网和我的钢铁网等市场分析人士均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需求旺盛、供应紧张的供需格局,是铁矿石上涨的主要原因。
但来自钢厂的人士认为,尽管相对紧张,但从实际情况看,钢厂的铁矿石采购并未出现采购紧张、甚至买不到货的现象。
“上半年矿石港存一直在去化,但是钢厂买货也没有感觉到紧缺或者买不到的情况,钢厂的采购节奏把握更好,不会出现全国主要钢厂都集中采购的情况。”上述负责人说。
上述钢企人士认为,今年铁矿价格的上涨,一是矿石供应有受疫情影响的因素,其次,国内需求上有生铁产量增量的因素(尽管全球需求在下降),再者,也不乏资金和舆论炒作的因素,例如在上涨期间出现的对于“疫情泛滥”、“封港口”等因素的炒作。
兰格钢铁网分析师陈克新表示,除了供求关系之外,货币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而言,这个因素有时甚至会超越供求关系,成为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市场参与者格外关注。
这里所说货币因素,主要是指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世界各国央行,为“抗疫”与经济复苏,史无前例地释放超额流动性,进而对于中国钢材市场行情,尤其是进口铁矿石等冶炼原料价格所引发强大的向上推动性影响。
“美元贬值的结果,在当前大宗商品仍以美元计价的情况下,势必引发国际市场铁矿石、炼焦煤、废钢等钢铁冶炼原料价格的相应上涨,最终提高钢铁生产成本,推动钢材价格扬升。”陈克新说。
在这个大环境之下,即便是产能过剩,亦难以阻止钢铁产品和铁矿石等冶炼原料价格的上涨步伐。据兰格钢铁网市场监测数据,截止到2020年7月24日,全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46.6点,比4月1日上涨8.1%,其中板材价格指数为138.2点,上涨11.5%。螺纹钢上海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则连续突破多个整数关口。
铁矿石更成为黑色系大宗商品,乃至整个大宗商品市场中涨价的“翘楚”。截止到2020年7月23日,吨价达到3806元,比前期低点(4月7日)上涨了18.7%。截止到7月30日,普氏铁矿石指数为111.5点,比前期低点(1月31日)上涨了35%,再次超出了许多人的市场预期。
来自我的钢铁网的分析认为,从一季度海外铁矿供应受到天气影响、国内铁矿供应被疫情拖累,到二季度海外铁矿需求减弱而国内复工复产如火如荼,矿价一路飙升至100美金以上。整个上半年铁矿市场处于供应偏紧的状态下运行。随着下半年海外疫情趋缓,铁矿供应持续改善,高矿价刺激下整体铁矿供应量持续增加,但仍需警惕主要铁矿生产国受疫情干扰的供应波动;需求方面,国内钢厂新增产能和海外钢厂复产是大趋势。整体从Mysteel追踪的中国铁矿供需平衡表来看,2020年下半年铁矿的供应增量大于需求增量,但总体供应仍偏紧张,这意味着铁矿石需求量或维持高位。
不过,该机构表示,随着港口巴西矿、块球资源愈加充裕,以及中品澳粉性价比大幅减弱,钢厂规模性的配比调整将会明显缓解港口结构性矛盾对于价格的支撑。预计八月份铁矿石市场将承担来自港口库存累库以及品种结构性矛盾缓解后的双重压力,但在高需求支撑下价格难有大跌可能。
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也引起了国内钢铁行业组织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反应。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消息,7月20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巡视员吕桂新一行就铁矿石专题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进行调研。骆铁军副会长就钢协在保障铁矿石供给、促进铁矿石市场稳定和优化定价机制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做了汇报。
吕桂新指出,近期铁矿石价格走势已偏离基本面,需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从短期和中长期出发,谋划铁矿石资源保障。
不过,目前来看,铁矿石价格依然强势维持在高位,业内人士判断,短期内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调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忧虑中国钢企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但行业协会以及监管部门依然难以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