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面向地球科学和技术前沿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通过开展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研究群体和多学科交叉杰出人才。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研究基地,服务于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3人,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和在国际学术领域十分活跃的中青年研究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6人。有“壳幔交换动力学”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成矿复杂系统与资源定量化预测”和 “青藏高原地质作用与找矿评价”教育部创新团队,以及地球化学国家教学团队。实验室固定人员中4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骨干26人,占全部固定人员的41%。
近5年来,实验室固定人员共发表第一作者第一单位SCI论文49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98篇,论文被SCI他引3273次,单篇最高他引426次;入选ESI地球科学领域TOP 1%的高被引论文21篇(包括TOP 0.1%的高被引论文7篇),TOP 10%的高被引论文87篇。固定人员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及首届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2人,爱思唯尔高被引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5人,6人进入ESI全球地球科学家高引用前1000名(3人进入前200名)。
实验室在推动我国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和保障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为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1项排序第1,2项排序第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序第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排序第7),省部级一等奖8项(5项排序第1,3项排序第2) 。承担多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等。
实验室围绕重大科学问题,根据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需要,依据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构建了“地球深部物质与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平台”、“微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平台”、“矿产勘查与空间信息处理平台”三大科技平台,拥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质谱仪等大、中型仪器设备55台,总固定资产逾1.33亿元人民币。实验室连续10年11次参加了有全球73-101个实验室参与的国际地质分析家协会组织的盲样测试,结果名列前茅,以上结果表明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是可靠的,测试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验室将实现从“国际追赶、国内并行”——“国际并行、国内引领”——“部分技术国际引领”的发展,为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研究提供支撑,成为在高温高压实验及激光微区分析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领域实验室之一。
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对扩大实验室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实验室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国际学术机构主席2人次、副主席2人次和委员4人次,实验室主任成秋明教授在2016年9月当选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新任主席;有5人次获得国际地球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Fellow 荣誉。在19个国际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主办地球深部物质研究国际会议和亚太地区激光剥蚀与微区分析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与全球16个国家30余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入合作。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按照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要求,实验室以华北克拉通、长江中下游、三江构造带、冈底斯铜多金属成矿带、中央造山带等重点成矿区带为创新研究基地,紧紧围绕以下两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1)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2)成矿复杂系统与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围绕以上两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五个方面的研究:(1)岩石圈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2)层圈相互作用和成矿作用动力学;(3)成矿系统与矿产资源分布规律;(4)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5)岩石圈与矿产资源探测技术。通过以上内容的持续研究,预期在岩石圈组成、结构、深部地质和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及成矿背景、地质历史时期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成矿系统结构、演化及复杂性、矿产资源潜力快速评价新理论方法技术、岩石圈与深部资源探测技术等方面取得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培养一大批基础宽厚、学术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把实验室建成有鲜明特色和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科学研究基地。
序 |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时间 |
获奖类别 |
等级 |
获奖人 及排序 |
1 |
华北及其邻区大陆地壳组成与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
2007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高 山(1) 金振民(2) 章军锋(3) 刘勇胜(4) 张宏飞(5) |
2 |
分散元素矿床和低温矿床成矿作用 |
2005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刘家军(4) |
3 |
分布式大型GIS平台开发与应用 |
2009 |
国家科技进步 |
二等奖 |
吴信才(1) |
4 |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 |
2008 |
国家科技进步 |
二等奖 |
金振民(6) |
5 |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规律及勘查选区研究 |
2007 |
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郑有业(1) |
6 |
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
2006 |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高 山(1) 金振民(2) 章军锋(3) 刘勇胜(4) 张宏飞(5) |
7 |
地球内在系统中的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演化:深部过程与浅部响应 |
2007 |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郑建平(1) 马昌前(2) 李建威(3) |
8 |
分布式大型GIS平台软件 |
2007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吴信才(1) |
9 |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化探数据处理及靶区优选 |
2009 |
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郑有业(1) |
10 |
山东大尹格庄金矿床构造体制叠接与4D矿化网络研究 |
2005 |
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邓 军(1) 杨立强(2) |
11 |
南方中、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 |
2006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马昌前(1) |
12 |
胶西北望儿山成矿带典型矿床矿化网络解析与隐伏矿体预测 |
2008 |
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邓 军(3) 杨立强(6) |
13 |
山东三山岛—仓上金矿带控矿规律研究及深部外围成矿预测 |
2009 |
山东省科技进步 |
一等奖 |
邓 军(2) 杨立强(4) |
其它奖励及荣誉
序 |
奖项名称 |
获奖时间 |
授奖来源 |
获奖人 |
1 |
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克伦宾奖” |
2008 |
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 |
|
2 |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
2009 |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
高 山 |
3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2008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金振民 |
4 |
湖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2006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金振民 |
5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2006 |
人事部、科技部等 |
郑有业 |
6 |
|
2005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
史晓颖 |
7 |
|
2005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
谢树成 |
8 |
|
2007 |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
章军锋 |
9 |
|
2007 |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
赵来时 |
10 |
|
2008 |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
夏庆霖 |
11 |
|
2009 |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
陈志军 |
12 |
|
2009 |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
佘振兵 |
13 |
|
2009 |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
胡兆初 |
14 |
矿物和岩石物理领域杰出研究生奖 |
2008 |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 |
|
15 |
青年教师奖 |
2006 |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
章军锋 |
16 |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5 |
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 |
赵来时 |
17 |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5 |
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 |
章军锋 |
18 |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5 |
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 |
李 珍 |
19 |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5 |
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 |
陈守余 |
20 |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6 |
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 |
续海金 |
21 |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6 |
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 |
胡圣虹 |
22 |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7 |
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 |
刘祥文 |
23 |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7 |
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 |
夏庆霖 |
24 |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8 |
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 |
郑有业 |
25 |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8 |
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 |
陈志军 |
26 |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2008 |
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 |
佘振兵 |
27 |
黄汲清青年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
2006 |
黄汲清青年基金会 |
郑有业 |
28 |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
2008 |
黄汲清青年基金管理委员会 |
刘家军 |
29 |
“十五”期间(2001-2005)全国黄金行业科技突出贡献奖 |
2006 |
中国黄金协会 |
邓 军 |
30 |
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
2009 |
中国地质学会 |
杨立强 |
31 |
第十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
2006 |
中国地质学会 |
赵志丹 |
32 |
第十一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 |
2006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
刘勇胜 |